螺桿壓縮機閥門的工作原理,實際上更多地涉及螺桿壓縮機整體的工作流程,因為螺桿壓縮機本身并不直接包含傳統意義上的“閥門”部件(如截止閥、蝶閥等),而是通過其獨特的結構設計來實現氣體的吸入、壓縮和排出。不過,我們可以從螺桿壓縮機的工作過程中,理解其如何通過內部結構實現類似閥門的功能。
螺桿壓縮機主要由一對陰陽轉子和機殼組成,陰轉子有六個螺旋凹齒,陽轉子有四個螺旋凸齒,它們相互嚙合,同步旋轉,形成若干從進氣端*排氣端的嚙合線,這些嚙合線在功能上類似于閥門,將進氣和排氣隔開。其工作原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吸氣過程:當轉子轉動時,主副轉子的齒溝空間在轉*進氣端壁開口時,其空間*大,此時轉子的齒溝空間與進氣口之自由空氣相通。
由于排氣時齒溝內的空氣被全數排出,排氣結束時齒溝處于真空狀態,當轉到進氣口時,外界空氣即被吸入,沿軸向流入主副轉子的齒溝內。
當空氣充滿整個齒溝時,轉子之進氣側端面轉離了機殼之進氣口,在齒溝間的空氣即被封閉。
封閉及輸送過程:主副兩轉子在吸氣結束時,其主副轉子齒峰會與機殼閉封,此時空氣在齒溝內封閉不再外流。
兩轉子繼續轉動,其齒峰與齒溝在吸氣端吻合,吻合面逐漸向排氣端移動,實現氣體的封閉和輸送。
壓縮過程:在輸送過程中,嚙合面逐漸向排氣端移動,齒溝間逐漸減小,齒溝內之氣體逐漸被壓縮,壓力提高。
同時,潤滑油因壓力差的作用而噴入壓縮室內與氣體混合,起到冷卻和潤滑的作用。
排氣過程:當轉子的嚙合端面轉到與機殼排氣相通時(此時壓縮氣體之壓力*高),被壓縮之氣體開始排出。
直*齒峰與齒溝的嚙合面移*排氣端面,此時兩轉子嚙合面與機殼排氣口之間的齒溝空間為零,即完成排氣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螺桿壓縮機的陰陽轉子及其與機殼形成的嚙合線起到了類似閥門的作用,通過控制氣體的流入、封閉、輸送和排出,實現了氣體的壓縮。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螺桿壓縮機內部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閥門部件,但其通過精密的轉子設計和嚙合機制,實現了高效、穩定的氣體壓縮過程。此外,螺桿壓縮機還配備了其他輔助部件,如油分離器、油冷卻器等,以確保壓縮機的正常運行和高效性能。